第三百零二章 再见邢青鸾-《拈花问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邢青鸾道:“年初的时候叛军首领被朝廷斩杀,如今这个首领好像是原本首领的麾下的将领,姓徐,叫徐克安。但这人之前的消息查不到,只知道他跟起兵之后才跟前任首领结义为兄弟。大约三十出头模样,念过书,颇有几分智谋。”

    谢梧也翻到了关于青州叛军首领的卷宗,跟邢青鸾所说的相差无几。

    “一个横空出世的人物,却能够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掌握近近十万青州叛军,这样的人……当真是被埋没的草莽英雄么?”谢梧沉吟着道:“他有如此实力,却甘愿奉秦牧为主。是当真看好秦牧的未来想要博一份从龙之功,还是……”

    谢梧突然顿住,良久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邢青鸾不解地看向她,“小姐?”

    谢梧回过神来,手指摩挲着卷宗的纸张,道:“我只是……突然想起来一件事。冀南……清河崔氏便在冀州,距离受灾的地方并不遥远,距离叛乱的青州也不远。年初时还可说叛乱规模尚小不足为惧,但如今……清河崔氏也全无反应么?”

    邢青鸾轻叹了口气道:“这些世家俱是修筑着高堡深墙,家中的仆役护卫还有名下的民夫,只怕也不输朝廷的一个正经卫所了。即便是叛军,也未必敢招惹他们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得到的消息,崔家与当地官府合作,加强了清河本地的护卫。也收留了一些逃难过去的百姓,别的就没有什么消息了。”

    清河崔氏内部的消息并不容易打听,他们能得到的大都也只是一些公开的消息。

    邢青鸾看向谢梧,“小姐可是觉得有什么不妥?”

    谢梧摇头道:“没什么,我只是突然想起罢了。崔家也算是冀州的地头蛇,如果青州叛乱蔓延到冀州,对他们也没什么好处。只是有些奇怪,他们竟然能如此淡定。”

    邢青鸾道:“崔家历经数朝绵延千年,也就是在本朝才渐渐有些衰落的迹象,但即便如此太祖开国之时也不敢对他们如何。就算真的天下大乱,他们还不是该怎么过怎么过?他们有什么可着急的?”

    谢梧道:“你说得对,眼下我们还是要关注淮南的情况。九天会可是已经全部撤出了?”

    邢青鸾正色道:“接到小姐的命令,我便传信让各处都撤了,只留下了探听消息的线人。小姐放心,此番我们损失都在可控范围内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好。”谢梧点点头很是满意,“此番战乱必定会截断江南往北方运送粮草的路线,今年冬天北方的粮价恐怕不会低。”

    邢青鸾眉梢微挑,道:“听闻小姐从南洋运回了不少粮食存放在泉州,咱们若是能将这些粮食运到北方,想来也是可以大赚一笔的。”

    谢梧抬头看了她一眼,道:“只是这点乱象,还不足以扰乱整个北方的粮价。即便真的运过去,也赚不了多少钱。更何况,这批粮食我另有用处。”

    邢青鸾有些遗憾,轻叹了口气道:“我就知道,小姐定是又心软,想要将那些粮食给那些难民吃。”

    谢梧笑睨着她,道:“少阴阳怪气,那些粮食无论走淮河北上还是直接走海路,一路上都是别人眼中的肉,就算不被强扣也得大出血。若为了赚钱强行拔高价格,不过是平白被人扣上个奸商的名声,何苦为了那点钱让人咒骂九天会?”

    “我们在江南的生意不是一直被六合会压着么?有了这批粮食说不定正好可以打开局面。”谢梧道。

    邢青鸾转念一想,觉得谢梧所说也不是全无道理。

    “也对,还是小姐深谋远虑,早早从南洋买了那么多粮食回来。”南洋许多地方粮食一年三熟,而且地广人稀。小姐不仅去那里买粮食,还在那里买了许多土地自己种植粮食。若不是中间隔着个南诏又路途崎岖,那些粮食被运回蜀中更方便。

    不过蜀中素来有天府之称,这几年风调雨顺,倒也用不着外来的粮食。

    太多的外来粮食冲击,对普通农民并非什么好事,甚至有可能会彻底冲垮蜀中的农业。

    虽然九天会和申家都是以蚕桑丝绸起家,但谢梧却并没有竭力发展种桑养蚕。这不仅是为了维持丝绸的价格,也是为了稳定住蜀中的农业,毕竟桑叶和丝绸是填不饱肚子的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天气,运输,时局,每一项都会对百姓民生造成致命的打击。谢梧不想某一天突然发现,整个蜀中满地桑树丝绸,结果拿着银子却买不来米。

    谢梧揉了揉眉心,道:“什么深谋远虑,前两年在吕宋开荒的地方出来的粮食。那边用不了那么多粮食,若是再运往更远一些的地方也没什么意思。去年听老人说这两年中原的气候恐怕不太好,正好有回来的空船就让人运回来了,以备不时之需。年初青州各地放的就是这些粮食,可惜……这种大范围的灾祸,没有官府配合也只是杯水车薪。”

    没有官府配合,不仅粮食是杯水车薪,就连想要安稳放粮都难。

    邢青鸾也轻叹了口气,她并非真的铁石心肠,这段时间她也看到不少从颍州跑过来的难民,也曾暗地里让人施粥救急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