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败了,汤山败了,鬼子打过来了。” 消息如同瘟疫般在城内最后残留的十多万百姓中传开。 最后的侥幸心理被彻底击碎,巨大的恐慌瞬间爆发。 人们扶老携幼,推着独轮车,挑着担子,裹挟着仅有的细软,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向下关码头,希望能过江逃难。 然而,等待他们的,是唐司令早已下达的严令: 下关码头戒严,片板不得过江,全军需死守金陵,与城共存亡。 士兵们荷枪实弹,组成人墙,冷酷地阻挡着哭喊、哀求的百姓。 “长官,行行好,放我们过去吧!” “孩子还小,求求你们了。” 绝望的哭喊声震天动地,场面凄惨。 一些士兵面露不忍,但军令如山。 眼见下关走不通,部分绝望的百姓开始调头,尝试从其他城门出城,前往城外长江边的燕子矶码头——那里,据说还在69军的控制下,或许还有一线生机。 人流,又开始向城东涌动。 ----- 中山门,由周卫国的新1旅精锐把守。 看着远方隐约可见的重炮炮弹爆炸的烟尘,以及从汤山方向溃退下来的112师散兵游勇,再听到城内传来的鼎沸人声和哭喊,周卫国眉头紧锁。 很快,参谋跑来报告,大量百姓正涌向中山门,请求出城。 “旅座,怎么办?唐司令有令,严防死守,不得随意开启城门……”参谋面露难色。 周卫国看着城外那些衣衫褴褛、面黄肌瘦的百姓,其中还有许多妇孺老人,他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揪住了。 他是军人,但首先是大夏人。 让这些无辜百姓困在即将变成修罗场的孤城里,他做不到。 “接军部,我要和军座通话。”周卫国沉声道。 电话很快接通,周卫国简洁地汇报了情况:“军座,大量百姓聚集中山门,请求出城前往燕子矶。属下请示,是否开门?” 电话那头,方默沉默了几秒。 他能理解老唐死守的命令,但也深知困守百姓的后果。 现在民众愿意出城过江,这是好事。 第(1/3)页